澳門回歸25載話人才13
受訪者: 高勝文,行政學博士、心理學碩士畢業、管理學學士,特聘教授、跨領域學者,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多個領域。
個人簡介: 高勝文,行政學博士、心理學碩士畢業、管理學學士,非浪漫主義作家、特聘教授、跨領域學者,從事教育、企業管理、社團社會服務及學術研究工作多年。現任高勝‧文化基金會創辦人、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涉及音樂、體育、教育、心理、文學、歷史、藝術、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倡議、國際關係、社會、經濟、行政及管理等人文社會科學多個領域。 高勝文還擔任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特聘教授、華僑大學粵港澳人才戰略研究所所長、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研究院(澳門)院長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研究員,兼任澳門音樂教育協會創會會長及顧問、澳門三人足球協會主席、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澳門)秘書長、多個國際性與全國性學術及文化藝術比賽顧問等非牟利社會職務,並常為政府、企業及非牟利組織擔任顧問。 近年,主持、參與及完成國家與澳門多項學術研究項目,為多本國際學術期刊之顧問、主編、編委及審稿人,出版著作20餘部,在人文社會科學多個領域發表論文150餘篇,被各類媒體專訪報道之新聞近1500則。學術研究成果也在多個領域多次獲獎,並常獲邀出席各類學術活動及擔任主講嘉賓,備受認同及肯定。
1.澳門回歸祖國 25周年,您認為特區政府在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效? 答:跨領域學者、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表示,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特區政府在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以來,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配合中央政策,不斷優化澳門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從制度、投入和規劃等多方面,落實“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向,又秉持高教多元發展的方針,支持各院校辦學自主,協調高等教育機構發展,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從教育現況資料可見,特區政府現採取“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發展定位清晰明確,為教育政策逐層演進並深入實施作了規範性的指導作用;而《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及《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2030)》等政策法規的出台,也標誌着教育政策逐步完善,對澳門教育發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時,澳門具高等學歷與非高等學歷的人口分別呈正增長及負增長,這也反映了澳門整體人口的教育程度持續提升;在教育部門及各方的努力下,各階段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礎及優勢,澳門在多次PISA測試中居前列位置,多所高等院校世界排名上升,無疑,這些良好的基礎及優勢,可有效應對現代化與社會轉型所引起的各類人才問題與挑戰,為第四次經濟轉型提供所需人才。 在人才引進方面,澳門特別行政區第7/2023號法律《人才引進法律制度》 及相關行政法規於2023年7月1日起生效。使人才發展委員會擴充職能,涵蓋人才培養、人才回流和人才引進等範疇,法案設有“高端人才計劃"、“優秀人才計劃"及“高級專業人才計劃"。截至2024年底,兩期人才引進計劃的申請期已結束,有效申請數共2067宗,目前已獲納入建議引進人才名單的有509人,相信可配合特區政府“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滿足未來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
2.目前澳門在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方面,有哪些優勢和不足之處?有何建議? 答:跨領域學者、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表示,澳門在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方面,具有政治制度、地理區位、歷史文化、政策支持、經濟金融、歸僑社團等優勢,並從人才培養、人才回流及人才引進等方面不斷完善人才政策,以及落實多元產業、配合“一簽多行”政策、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多元方式,通過人才、產業、政策、區域合作等方面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發展。 高勝文直言,隨着全球人才競爭的進一步激烈,世界各地均引發人才爭奪戰,在人才爭奪戰中,澳門既要面對日本、新加坡、以及其他國家及著名灣區的挑戰,也要面對國內城市,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挑戰。但現時澳門在吸引人才方面,只以低稅制、15年免費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為主,從人才爭奪“主動性”及“吸引力”方面考量的話,和國家或地區相比,澳門在吸引人才方面並無太大優勢,需進一步加強與完善。 高勝文更關注如何同步落實人才培養與人才回流政策,在人才培養方面,基於粵港澳三地教育各有優勢,澳門可通過“飛地辦學”、“飛地教育”等模式,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以培養緊缺人才,在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基礎上,長遠推進“粵港澳科技創新教育走廊”的建設,從而構建“國際教育示範區”;同時,實行更積極、更開放及更有效的人才回流機制,使回流人才在落戶、工商登記、稅收、停居留和出入境、子女入學、購房、醫療、公共文化等方面得到優質的服務;此外,應根據發展需要,修訂人才引進政策,如制定多式多樣的人才專項計劃、建立引才清單、科學的專才引進計分制度、制定完善的人才評價機制及設立專才引進配額制等。從人才培養、人才回流及人才引進等方面完善人才政策,打造“世界人才中心”。 在產業發展方面,澳門與葡語國家一直保持着緊密的歷史文化聯繫,其中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功能定位更與葡語國家密切相關。未來,澳門可借助合作區,與葡語國家共同打造特色合作區,使澳門由“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逐步提升為“多中心、多平台、多基地”的功能定位,以推進多方在貿易、投資、基礎設施、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等領域恆常合作,從而落實多元產業,有望在現時“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的基礎上,打造第七大經濟走廊,即中葡經濟走廊。與此同時,在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市的合作外,也可開拓與中國內地其他省市及與東盟、亞洲其他國家的合作,尋求新的突破點。
3.在人才引進過程中,如何做好監督及把關工作,真正引入澳門所需的人才? 答:跨領域學者、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直言,過往的人才引進過程多次被揭發存在漏洞及缺失,如某些申請臨時居留個案的審批程序、標準、決定的合法性,以及曾出現虛假投資、虛假聘用、虛假學歷、虛假社保供款等而獲批臨時居留的不法情況,使居民對人才引進產生抗拒感,加上失業率現仍偏高,日後應嚴謹及完善人才引進的監督及把關工作,以恢復居民對人才引進的信心。否則難以達到推動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原意,更不符合當今世界爭搶人才的主流。 高勝文認為,人才引進需全方位做好監督及把關工作,尤其事前及事後,事前包括建立申請個案的查核機制,通過多重方式嚴格審核申請人資料,以堵塞制度層面的漏洞,以及做好政策的宣傳工作,公佈審批的標準及結果,使程序透明化,減少不規則情況的發生;事後包括透過巡查及與其他相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資料互聯等方式檢視獲批居留許可的人才來澳後的狀況,確保引進的人才在澳門從事申請時承諾來澳發展的領域。 此外,高勝文也留意到,現時監督工作的負責部門為人才發展委員會、人才引進評審委員會及治安警察局,未來建議增加監督工作的負責主體,以及公開引入人才的種類、數量、產業範圍及學歷等,以便擴大監督力度。
4.澳門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如何優先用好本地人才,以及保障本地居民的就業? 答:跨領域學者、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直言,澳門不是沒有本地人才,而是沒有好好培養、發掘和使用本地人才,本地人才常找不到對口工作,致使本地人才離開澳門創業或尋找合適工作。這是由於澳門屬典型的微型社會,“重商主義”盛行,加上多年來產業單一,使高等教育課程開設以市場化為導向為主,課程結構單一明顯,從各澳門高校開設的課程來看,與旅遊博彩及管理相關之商科課程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開設且比例非常高,理工科課程則較少開設且處於弱勢地位,長遠而言,澳門高等教育課程結構單一,也必然會影響高等教育整體學科的均衡發展、品質的提升,同時,也大大限制與阻礙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因此,澳門需促進課程結構多元化發展,在人才引進的同時,認真做好人才培養工作,才能較有效保障本地人就業。 他坦言,人才引進概念應與勞動力區分開來。一般而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不是一般的勞動者,人才引進的意義並是補充本地勞動力的不足。因澳門的勞動力市場規模有限,人才引進必須具有針對性,與“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緊密結合,尤其應重視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重點產業,才能助力“一中心、一平台、 一基地”的發展。深入而言,人才應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與技能,並擁有公認傑出成就或在特定領域有重大貢獻的人士,能夠開展創新性工作,能夠在某專業或某行業引領及帶動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起到“帶教”作用,才能達到有利於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目標。他相信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才引進同時兼具人才培養的功能。
5.其他地方在引進人才方面,有哪些值得澳門借鑒的地方? 答:跨領域學者、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表示,不論是發達國家、地區,還是著名灣區,其人才引進政策是多元的,均面向不同層次的人才,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才引進體系。如東京灣區的“留學生30萬人計劃”、“創新25戰略”與“就地取才”人才引進機制等,為面向全球的開放性人才政策;新加坡的就業入境政策,在面向不同層次人才的同時,也着重保障本地人的工作機會,其投資創業入境政策,均列明納才的要求及標準;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如深圳制定了完善的人才評價機制,香港設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計分制度,這使人才引進顯得公平公正公開,可減少在引進人才時所引起的不必要的爭議,同時,各市也出台了多式多樣的人才專項計劃,以達致便捷引進人才的目的。總括而言,各地從政產學研等方面,全面完善人才引進工作,這都是值得澳門借鑒的。 |